课题组成员郭向云老师
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科学课中的渗透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系 郭向云
[摘 要]正在实验的科学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又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而是一门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课程。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培养学生可待续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课程。本文将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科学课中的渗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 科学课 教育观念 知识结构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饱受环境灾难之后,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人口,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1927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号召,确定了地球环境日,颁布了《人类环境宣言》。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了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其目的是通过世界各国的努力,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人口、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学生为载体,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成员积极参与,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育观念上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重大突破。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过度消耗,全球变暖,生态变化等一系列危机,而产生这一切危机的根源正是人类自己。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变人类现有的生存方式。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必须从基础做起,从娃娃抓起,将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
要达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学生独立地批评性意识,对全球环境的责任感,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经验和理解等,仅从书本上是无法获得的,它必须来自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中的体验,正在实验的科学课程,正符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观念,以过程为导向,把教育和学习作为生活中所固有的一部分,使教育主动地并有机地与社会联系起来,强调学而不是教,强调反思,体验式的学习和民主学习。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事物的简单结构,体现人对世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知识结构上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游离于正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是融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中。正在实验的科学课程,体现了自然科学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编排和组织内容,设计主题或专题,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和天文等学科领域,力图实现整体优化。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渗透了“校园环境调查”,“认识我们周围的生物”“水与生命”,“保护奥运会之源”,“空气与生命”,“空气污染与监测”等知识,要了解这些知识,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未来的世界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内容的渗透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感,澄清他们的价值观。只有经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学生才会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在各种环境问题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知道怎样做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并知道如何避免,如何做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此外,可持续发展教育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课本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而且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以弥补教材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收集有关资料,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学行为习惯上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一种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参与、民主、个性、自主、开放为特征的全新的教学思想。 这一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该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在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发展个性,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达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
课题组成员郭向云老师
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科学课中的渗透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系 郭向云
[摘 要]正在实验的科学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又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而是一门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课程。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培养学生可待续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课程。本文将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科学课中的渗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 科学课 教育观念 知识结构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饱受环境灾难之后,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人口,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1927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号召,确定了地球环境日,颁布了《人类环境宣言》。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了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其目的是通过世界各国的努力,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人口、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学生为载体,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成员积极参与,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育观念上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重大突破。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过度消耗,全球变暖,生态变化等一系列危机,而产生这一切危机的根源正是人类自己。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变人类现有的生存方式。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必须从基础做起,从娃娃抓起,将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
要达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学生独立地批评性意识,对全球环境的责任感,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经验和理解等,仅从书本上是无法获得的,它必须来自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中的体验,正在实验的科学课程,正符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观念,以过程为导向,把教育和学习作为生活中所固有的一部分,使教育主动地并有机地与社会联系起来,强调学而不是教,强调反思,体验式的学习和民主学习。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事物的简单结构,体现人对世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知识结构上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游离于正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是融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中。正在实验的科学课程,体现了自然科学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编排和组织内容,设计主题或专题,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和天文等学科领域,力图实现整体优化。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渗透了“校园环境调查”,“认识我们周围的生物”“水与生命”,“保护奥运会之源”,“空气与生命”,“空气污染与监测”等知识,要了解这些知识,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未来的世界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内容的渗透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感,澄清他们的价值观。只有经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学生才会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在各种环境问题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知道怎样做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并知道如何避免,如何做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此外,可持续发展教育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课本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而且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以弥补教材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收集有关资料,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学行为习惯上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一种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参与、民主、个性、自主、开放为特征的全新的教学思想。 这一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该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在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发展个性,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达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