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2年工作总结和过去5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山西教育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牢牢把握“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定位,围绕教育评价改革、考试招生改革、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成效不断显现。 一年来, 韩正、孙春兰等中央领导同志莅临我省高校视察,对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指示。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课建设工作。省党政主要领导就教育工作作出批示167次,多次深入学 校调研指导,为大学生讲授思政课。蓝佛安书记亲自出席全省高考综合改革动员部署会议,主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和“百亿工程”专题会议,金湘军省长就“双一流”建设、职业学校“双高”建设、校园安全等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让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13710”平台交办教育厅牵头的180项重大任务,省政府部署的8项重大抓落实机制,全部圆满完成,受到省委、省政府表扬。在全国性会议上我省作了5次典型发言,中央教育 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刊登我省工作做法15篇,6篇信息 被国办采用并获国务院领导批示,山西教育在全国教育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凸显。
这一年,我们切实强化根本保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圆满完成19所高校党委换届任务,为9所民办高校选配党委书记、督导专员,出台《山西省贯彻执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 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 领导的坚强阵地。省委、省政府成立教材工作组,全面加强教材 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培育省级党建“双创”单位128个,党建项目化、品牌化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射带动教育系统党建不断 加强。坚持严的主基调贯穿始终,高质量完成省委第二轮巡视整 改任务,深入实施清廉学校创建活动,推动清廉要素融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环节各方面。
这一年,我们牢记铸魂育人使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 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开展省级集体备课18场,高校333个宣讲团7000余名人员宣讲1万余场,受众近90万人次,进一步凝聚起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磅礴力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立项支持高校思政 课教学改革项目113项,推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1 门,认 定省级职业教育思政工作室37个、省级职业教育特色文化育人品牌341个、省级思政微课1772个,全省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持续向上向好。
这一年,我们大力深化改革创新,教育事业生机活力有效激发 。中考、高考改革全面启动,全链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出台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学生生涯规划等系列文件,普通高中 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建设,省政府颁布《山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办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等3部地方性法规进入立法程序。全面深化部省合建、省部共建机制,提升省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成效,持续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合作,全方位塑造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一年,我们着力回应教育关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建成公办幼儿园100所,增加学位2.4万个,学前教育普惠 资源供给更加充分。建设改造寄宿制学校500所,增加学位3万个,义务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投入资金107亿,如期完成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双减”工作取得重大战果, 在全国率先出台科技、文旅、体育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 指引,中小学课后服务实现“5+2”全覆盖,“放学早、接送难、无人管”等群众关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省跨县域招生计划较2020年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普通高中招生结构进一步优化。
这一年,我们持续发力增势赋能,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我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获批实施。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3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学科实现 历史性突破。23个学科入选ESI 全球前1%,标志着我省高等教 育跨入地方高校领先方阵。长治医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中北大学获批2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入选首批国家卓 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试点。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68个,总量达到195个,专业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山西医科大学获批国家级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山西中医药大学研发的国家I 类新药获批进入临床研究,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均为该领域我省零的突破。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一次性增量是过去20年的近一半。研究生招生规模突破2万人,高等教育在校 规模首次突破100万人。构建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4所国家“双高”建设学校中期考核全优,职业教育驶入提质培优快车道。
这一年,我们全力强化要素支撑,教育发展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构建动态稳定增长机制,“两个只增不减”目标再次实现。下达专项资金26.43亿元,受助学生130余万人次,实现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坚决守牢教师“入口关”,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李 粉霞教授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出台教育督导地方性法规和 教育督导问责规定,进一步从制度上确立了督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这一年,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形势稳步向好。 坚决维护教育领域政治安全,实现政治大年教育系统阵地稳固、人员稳控、校园稳定。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打赢多轮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遭遇战、歼灭战,史无前例地实现了研究生考试大规模异地借考,高效组织近百万省内外学生安全返乡。全力保就业稳大局,2022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 82.25%,创历史新高。大力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能力建设,城区小学生“放心午餐”安全保障工程民生实事成为全国典范。
刚刚过去的一年也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新征程的生动缩影。这五年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极不平静、极不平常的奋斗历程,扛过了大疫大考,经受了大风大浪,交出了优异答卷。五年来,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省委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对推动教育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省、市、县三级成立了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党对教育工作“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领导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幅达到5.8%,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优先保障教育发展的坚定决心。 五年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系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省领导每年两次走进 高校讲授思政课成为常态,起到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双减”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持续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五年来, 教育改革取得纵深突破。新时代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一系列根本性、引领性改革措施密集出台。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推行,教育领域“放管服” 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山西名片”争相涌现。 五年来, 教育公平底线更加扎实。“入园难、入园贵”“乡村弱、城镇挤”“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省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更趋完善,如期打赢教育脱贫攻坚 战,展现了教育事业的全方位跃升。 五年来, 教育服务能力显著 增强。高等教育立高峰、起高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 研项目和两院院士实现倍增,国家基金项目承担份额超过全省的 90%,本科高校历史性实现设区市全覆盖,近百个产业学院实现 全省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全覆盖。职业教育加快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持续为高质量发展培养能工巧匠、输送大国工匠。
过去一年和党的十九大以来山西教育取得的成就,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真 诚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忘我工 作和辛勤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单位和社会各 界表示诚挚的谢意!向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三年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进程、节奏与方向,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教育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坚定地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省“两个基本实现”目标彰显教育担当,作出教育贡献!
(一)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新部署,坚决扛起教 育新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深刻把握省委、省政府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更好推动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
(三)深刻把握全省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写好办好人民 满意的教育这一时代答卷。
三、 今后五年及2023年重点工作
今后五年,我们要立足新起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目标,着力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体系”: 一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学校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学生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 普惠性学前资源,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二是构建适应技能山西建设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大力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教育提质培优。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布局结构,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是构建支撑服务山西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加快“双一流”建设,鼓励和引导不同类型学校合理定位,探索特色发展新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有组织科 研攻关,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我省重大战略布局紧密对接、深度 契合。 四是构建系统完备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健全“双师型”教师联合培养机制,深化基础教育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交流轮岗。 五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以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 会为目标,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有效机制,进一步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 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多元结合丰富终身教育资源供给。 六是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强化标准引领,完善教育督导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