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基孔肯雅热,筑牢校园健康防线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媒介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其潜伏期一般是2-12天,通常是3-7天,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虽然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较为相似,但相较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
预防妙招有哪些
1防蚊灭蚊是关键
消除蚊虫孳生地: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家庭内外的积水、杂物和垃圾,对于暂时不用的坛、罐等容器和蓄水桶(缸),应倒放或加盖;关注家中水生植物的养护,如富贵竹、铜钱草等,需要每周定期换水,或者改用沙土养殖,以防止蚊虫孳生。避免叮咬:家里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能有效阻挡蚊虫,还可使用蚊香、电热蚊香液等卫生杀虫剂。做好个人防护:在蚊虫活跃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活动,特别是在黄昏和黎明时分;户外活动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避免在草丛和积水边活动;外出时可在皮肤、衣物上喷涂含有避蚊胺、驱蚊酯、羟哌酯等驱蚊成分的驱蚊液。
2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区
关注卫生部门发布的健康风险提示,避免前往疫情严重地区。如必须前往,要提前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前往蚊子密度高的地方,返回应注意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头痛、寒战、肌肉疼痛等症状应主动汇报。
3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如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突发高热、关节痛、皮疹、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明显疲乏,面、颈、胸部潮红等相关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的蚊虫叮咬史和可能的旅行史(特别是去过东南亚、非洲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以便医生及时诊断和治疗,并接受疾控和医院建议做好相关健康管理。
防控花斑蚊,预防基孔肯雅热,筑牢校园健康防线!需大家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