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萍姐姐∶
你好!最近看了一档综艺节目《没谈过恋爱的我》,觉得和自己真的好像啊,走进一段感情真是太不容易了,但是看着身边一对对的小情侣,很是羡慕,更多的是感慨甜甜的恋爱总也轮不到我,特别期待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爱恋,内心很是困扰!
纠结的啾啾
啾啾∶
你好!读完你的来信,可以感受到你内心的小纠结,你是如此看重感情,既想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小恋爱,同时也担心自己不容易投入一段感情,更怕自己会受伤!
人们为什么越来越难以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了?这不是一个新问题。2019年,一个名为“为什么脱单这么难”的讲座爆红网络,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这堂课的老师,正是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她在社会性别、家庭社会学和情感社会学领域深耕多年,通过自己的学术理论,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分析和解答当下人们的情感问题。
从初次相见的无措与尴尬,到相处过程中的笨拙与退缩,《没谈过恋爱的我》让许多观众感同身受。为什么两个人看上去明明都很优秀,但是他们却好像没有办法顺利地进入亲密关系?
事实上,对于可能萌芽的爱情关系,不主动争取,遇到问题立刻退缩的人,往往内心并不相信爱情会在自己身上发生。节目里,沈奕斐告诉这些或敏感、或社恐的年轻人:“如果你希望别人走进你的生命里,你得打开一扇窗。”
年轻人们之所以一边说着想要甜甜的恋爱,一边固步自封,沈奕斐道出了这种心理的微妙之处,“他们不一定是不相信爱情,而是觉得可能别人会有好的爱情,但是跟自己没有关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进入爱情。”
另一种误区则是对爱情模式的追求。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有偶像剧长篇累牍地讲述爱情的“完美套路”,也有社交媒体不断强化着“怎么判断他是不是爱你”,当许多人沉浸其中,常常忘记如何与一个具体的人相爱。
“说多喝水就是敷衍”“有异性朋友就是渣男”,动辄贴上绿茶、小三的标签……在这种氛围之下,社会对于爱情的容错率似乎也降低了。大众媒体堆叠而成的爱情模式成了恋爱的主角,而谈恋爱的对象成了完成模式运转的工具,在沈奕斐看来是本末倒置,背离了爱情的基本逻辑。
“比如你期望一个人一旦爱你,马上就和别的所有的异性都不再来往,把你放在世界中心,时时刻刻愿意为你做牺牲,但一个理性的人在爱情初期是不会这么做的。如果这个人一开始就这么做,他很可能是非理性、很疯狂的,而在长期关系中,一个非理性的人很有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
《没谈过恋爱的我》里,嘉宾们通过关键词来选择初次约会的对象,约会时女生都问到了“你以为谁会来”的问题。女生期待的是自己被坚定选择,男生们却认真分析女生选择的可能性。在女生的逻辑里,这代表着对方的第一选择不是自己。这样的“真实”回答引起了连番的误会,让观众们在荧屏之外很着急。
“这种误解产生的时候,一方觉得这个话怎么能够这么讲呢?实际上另一方可能并不在这个逻辑体系中,他有自己另外的观点。”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在爱情关系中的表达,尤其是对于好感的表达常常是错位的。
沈奕斐在近期的一项研究里发现,关于“喜欢上别人会如何表现”的问题,结果与大多数人的想象大相径庭。
大多数人认为,爱一个人眼睛里是藏不住爱的。男性认为如果女性喜欢上自己就会不断地向自己靠近,变得特别的迷人;女性会觉得如果男性喜欢上自己就一定会在自己面前表现,或者是向闺蜜打听自己的情况。
但事实上,几乎四分之三的人都表示自己不会主动表达,而是默默关注、不动声色,甚至绝对不能让对方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从自卑开始的”,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
“如果你觉得别人没有给你足够的表现,就觉得对方不爱你,反过来可能你对自己喜欢的人也没有给到足够的信息。”在这种对于他人的想象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中,错失就很容易发生,甚至被网友戏称为“反向奔赴”。
那么,对想要发展一段美好爱情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首先,要有与很多人产生连接、成为朋友的能力,要关心真正的人,对人有好奇心,同时也有效地表达出来。其次,要对他人的兴趣有所判断,即能够有效地接收到“感兴趣”的信号。
爱情的开始,本质上是一个对他人有好奇心,想去靠近。如果你觉得自己能承受,那就没问题,如果你觉得我可能到时候不能承受,那此刻寻找更好的方案,去学习怎么爱,让自己更幸福,这也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
心萍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