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课 如何认定以“借用名义”的变相受贿行为?
所谓的“以借用名义变相收受贿赂”,是指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或者职务影响为他人谋取利益,以借用的名义变相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财物的范围包括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以及车辆、房屋、电脑、手机等。以借为名的变相受贿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常常不易查处,给违纪违法人员带来了侥幸心理,在贿赂案件中也比较常见。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认定以借用名义受贿时,不能仅看是否有书面借款手续以及房屋、汽车等物品是否变更权属登记,应注意考虑以下七个方面的因素:(1) 有无正当、合理的借款、借用事由。(2)款项、财物的去向。(3)双方平时关系如何、有无经济往来。(4)出借方是否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谋取利益。(5)借款后是否有归还的意思表示及行为。(6)是否有归还的能力。(7)未归还的原因。在执纪执法实践中,即使不构成以借为名的受贿行为,根据《党纪处分条例》 第九十条规定,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的钱款、住房、车辆等,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同样也要追究党纪责任。
第三十二课 党员干部能参与民间借贷活动吗?
一般来说,党员干部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没有挪用、拆借公款,仅是将个人或家庭的合法收入出借给有实际借款需要的人,并与之按照当地常见利率标准或者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利益标准,约定借款利息,这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实行的资金借贷行为,属于民事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是正常的民间借货行为。但是,如果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以“借货”为名,获取不当回报的,则是违反纪律的。比如,借款方明明没有资金需求,为了与党员干部拉关系,向党员干部借款并给予利息回报;或者虽有正常借款事由,但给予党员干部明显较其他人更高的利息回报,甚至远超法律规定的范围;或者党员干部用非法资金进行民间借货,等等。这些行为则严重违反了党的纪律,有的涉嫌违法犯罪。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严格区分有关行为性质,严厉惩治其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对通过民间借贷等金融活动获取大额回报,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应当依照 《党纪处分条例》第九十条第二款规定,视情节轻重追究党纪责任。同时,考虑到党员干部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公民,参与民问借货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引起群众对党员干部行使公权力的怀疑,广大党员干部要合法投资理财,慎重参与民间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