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党政部门 > 纪检监察室 > 清风文苑 >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21-11-08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

日期: 2021/11/01 作者: 罗正然 字数: 1022

讲规矩、守底线,首先要有敬畏心。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有言:“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大意是说,心中有所敬畏,言行不敢放肆,才能养成美好的德行操守。反之,心中无戒惧,就会肆意妄为,招致祸端。

《菜根谭》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纵览历史,不少人因为心无所畏,自掘坟墓将自己葬送。明代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目无纲纪,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最终自缢身亡。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终会祸患及身、悔不当初。

君子有大畏。范仲淹为官时,他对百姓、对工作深怀敬畏之心,害怕自己未能尽好职责、白受俸禄而对不起百姓,害怕官吏欺压百姓而使百姓受苦,养成了睡前自省检视的习惯。史料记载,他夜寝时,必省日间之事。所为善,则熟寐;不善,则终夜不能安眠,必求所以改之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成一代贤臣。

祸患常积于忽微。古语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只有敬小畏微,不越雷池一步,不逾规矩半分,才能行稳致远。唐代名相陆贽清廉刚正,但也有官员埋怨他不近人情。唐德宗得知后劝他:“至如鞭靴之类,受亦无妨”。陆贽却不以为然,撰文进谏:“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陆贽对事物发展规律何等清醒,“涓流不止”必然发展成“溪壑成灾”。敬畏之心一旦“打个盹”,就有可能演进成“深睡眠”。在一些小事上开个豁口,久而久之,在大事上也会决口,最后将发展成溃败之势。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敬畏的态度对待历史、对待群众、对待权力,对认识、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坚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敬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等“十条家规”;杨善洲在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为自己订立的“白天不关门,夜间不开门”的“门规”等,都是对权力的敬畏。正是由于始终心存敬畏,不断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下功夫,才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始终引领伟大事业蓬勃发展。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党员干部要把敬畏植根心间,涵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与谨慎,让权力不走偏、行为不越界,真正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评论·

广安观潮 | 在办难事中挑大梁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10-25 06:38分享

当前,各地正在按照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贴近群众、深入一线,面对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义不逃责、事不避难,敢于担当作为,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要求落到实处,让群众处处看得见党组织的身影,感受到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想不想在办实事中“唱主角”,敢不敢在办难事中“挑大梁”,能不能在办急事中“当先锋”,考验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不愿担责、不想作为,遇到事情推诿扯皮,“踢皮球”“打太极”,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或不闻不问,或拿规章制度当“挡箭牌”,让群众跑来跑去就是不解决问题,本来一次可以办结的事项,偏要群众跑数趟,明明可以迅速办结的事情总是一拖再拖,迟迟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让群众苦不堪言,损害的是民生福祉,影响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贯彻到基层、落到实处。

在办难事中“挑大梁”,支部书记是关键中的关键。被称为“玫瑰姐姐”的陈望慧,是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村干部和党员,就是要有责任心,要有敢担当的态度,在大事面前不能退缩”的精神,带领乡亲打造出国内最大的高原玫瑰基地;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镇下营一村党支部书记黄顺珍,面对村里老人养老、孩子教育难的问题,积极联系上级妇联,办成了儿童之家,成立志愿服务队,为外出打工的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书记只有勇于开拓、起而行之,拿出敢于任事的担当精神、不避风险的磊落态度,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炼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带好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是基层组织的细胞,细胞有生机,肌体才有活力。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矛盾大、问题多,“惟其艰难,方显勇毅。”“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的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马善祥,在从事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近30年里,始终把群众感情放在第一位;“投身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黄文秀,绘制村“贫困户分布图”,把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都详细标注出来。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下一番绣花功夫,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就能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成工作动力,在办难事上“挑大梁”,炼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乐兵)